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5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思想文化的进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徳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毐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髄,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淸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4)材料四中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②苏格拉底③朱熹④黄宗羲⑤威廉•莎士比亚⑥卢梭
(5)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差异。
材料一: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
——美国学者卡特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有何不同?
材料三: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英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2)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材料四: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3)依据材料四分析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2.单选题(共10题)

3.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4.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5.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
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主要作品《黄甲图》,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7.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9.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字形方正,端重庄严
D.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10.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11.
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D.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12.
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外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3.选择题(共1题)

13.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 {#mathml#}3{#/mathml#} ﹣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处2海里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mathml#}3{#/mathml#} 海里/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的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并求出所需要的时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