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高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49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9

1.判断题(共4题)

1.
古代中国小说产生于明清时期,下图邮票中的《草船借箭》故事取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三
国演义》。
2.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上述语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是唐诗、宋词、楚辞。
3.
民主和自由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
4.
新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5.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儒学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饮冰室书话》
材料三 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2007《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汉、两宋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请分别举出一位)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6.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
落相继出现的。”
请回答:
(1)魏源和梁启超基本思想分别是什么?
(2)说明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有哪些?
(4)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谁?《新青年》杂志的内容在五四运动后有了
什么变化?
7.
(10分)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走自己的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光明在哪里?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材料二 ***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三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救国理论。
(2)材料二中说“***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

3.单选题(共21题)

8.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9.
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下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它的字体应是
A.甲骨文
B.篆书
C.行书
D.楷书
10.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
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推出的一部备受期待的作品。梅兰芳是江苏文化名人,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下列关于他所代表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B.由越剧和汉剧融合而成
C.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地方剧种D.同光年间走向成熟
12.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13.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王韬B.康有为
C.粱启超D.陈独秀
15.
1916年,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写道:“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材料表明陈独秀
A.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
C.主张进行文学革命
D.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16.
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作者最有可能是
A.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
B.清末早期维新人士
C.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激进派
D.“文革”期间的红卫兵
17.
以下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8.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A.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D.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9.
下列著作、杂志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时务报》
D.《民报》
20.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C.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21.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22.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权主义B.民粹主义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
23.
下列关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③后者都体现了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24.
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A.***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5.
***的理论成果是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下列***的文章(著作)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
②《论十大关系》
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26.
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的是
A.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D.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7.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论断提出的重大意义是
A.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B.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D.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8.
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反映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
B.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C.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
D.要求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