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45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说明依据。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淹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
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
(3)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

2.单选题(共6题)

3.
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体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有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
A.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B.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C.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D.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4.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5.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6.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7.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民族民主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8.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3.选择题(共3题)

9.椭圆mx2+y2=1的离心率是 32 ,则它的长轴长是{#blank#}1{#/blank#}.
10.已知△ABC的顶点A(6,1),AB边上的中线CM所在直线方程为2x﹣y﹣7=0,AC边上的高BH所在直线方程为x﹣2y﹣6=0.
11.已知△ABC的顶点A(6,1),AB边上的中线CM所在直线方程为2x﹣y﹣7=0,AC边上的高BH所在直线方程为x﹣2y﹣6=0.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