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电的利弊》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大发明传到欧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古代科技在中国和西欧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单选题- (共12题)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 |
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
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
D.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
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
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
D.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
A.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
D.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
A.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B.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
C.既“音美”又“形美” |
D.由象形文字逐渐发展为表音文字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
B |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 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
C | 《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 | 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
D |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 图” | 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 |
A.A |
B.B |
C.C |
D.D |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据此可知
A.古代科技重视理性思维 |
B.古代忽视军事工业的发展 |
C.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
D.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紧密 |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
3.选择题- (共2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