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单选题- (共21题)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A.老子和苏格拉底 |
B.孔子和柏拉图 |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
D.韩非和柏拉图 |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
B.既“贵儒”又“尊道” |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

A.注重人的价值和作用 |
B.契合了基督教原罪说 |
C.成为古希腊史的佐证 |
D.体现了现代奥运宗旨 |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
B.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
C.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
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
A.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 |
B.反对宗教信仰,强调人的追求 |
C.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 |
D.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 |
A.法家的法治思想 |
B.道家的无为思想 |
C.儒家的仁政思想 |
D.墨家的非攻思想 |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 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 |
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 D.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
A.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
B.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
C.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
D.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
A.路德主张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 |
B.宗教改革最终背弃了资产阶级 |
C.宗教改革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 |
D.路德改变了对世俗统治者态度 |
A.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 |
B.启蒙运动的深化 |
C.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 |
D.人文主义的兴起 |
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
B.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
C.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
D.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
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
C.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
A.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 B.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
C.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 D.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
D.文艺复兴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 |
A.大众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 | B.罗马法在欧洲开始其复兴 |
C.只有一半欧洲人关心宗教 | D.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高潮 |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权威 |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
A.借文学艺术讽喻教会腐败 |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
C.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
D.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
B.朱熹的《四书集注》 |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
D.李贽的《焚书》《藏书》 |
3.选择题- (共2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