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学期调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3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20

1.判断题(共1题)

1.
西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都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A.正确
B.错误

2.简答题(共1题)

2.
古代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四大发明中最早和最晚出现的分别是哪项?
(2)先秦时期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3)风俗画的代表作是什么?
(4)最能体现书法家个人情感的是哪种书体?
(5)宋词和明清小说的繁荣有怎样的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原因?

3.材料分析题(共1题)

3.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还是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根据材料二,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将学习西方推进到什么层次? 
(4)材料四所说的“批判旧文化的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4.单选题(共14题)

4.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5.
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表明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休闲娱乐B.社会教化C.节庆祭祀D.艺术审美
6.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图是该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它属于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7.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影响科技作用的发挥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8.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①发明了造纸技术
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③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
北宋的《萍洲可谈》有这样的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得知指南针在北宋的时候已被应用到(   )
A.寻找矿石B.看风水C.航海D.战争
10.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以为爱国主义诗人,下列语句出自他的作品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民贵君轻,政在得民D.祸兮,福之所倚;福曦,祸之所伏
11.
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A.屈原---《离骚》B.诗经
C.关汉卿--《窦娥冤》D.曹雪芹--《红楼梦》
12.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13.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14.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李鸿章B.冯桂芬C.康有为D.陈独秀
15.
李鸿章说:“……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竞,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表明他主张(   )
A.坚持守旧的传统B.中体西用
C.学习西方、革新政治D.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16.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变法没有实行早先提出的设议员、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
D.没有和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
17.
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导者,他曾经这样评价一位人物:“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述外国情形之始。”其中的“文忠公”指的是(   )
A.魏源B.姚莹C.林则徐D.徐继畲

5.选择题(共2题)

1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6.填空题(共3题)

20.
北大校长蔡元培秉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宗旨,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1.
康有为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宣扬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百日维新。
22.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