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2)材料二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提出了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2)材料二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提出了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烧发异采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印度、在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或突破现象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这时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有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因而为人类的历史带来了一次突破性进展。由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的转援作用,他称之为“轴心时代”
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家“对自身反省”的相通之处。
材料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中国,虽然出现了責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责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因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材料三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湖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回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日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烧发异采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印度、在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或突破现象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这时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有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因而为人类的历史带来了一次突破性进展。由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的转援作用,他称之为“轴心时代”
——刘家和《论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家“对自身反省”的相通之处。
材料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中国,虽然出现了責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责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因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材料三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湖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回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日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单选题- (共13题)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
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
4.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
C.现实统治需要 |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5.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角度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
6.
国务院总理***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这样解读:权力是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进行,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家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天赋人权 |
B.自由平等 |
C.三权分立 |
D.社会契约 |
7.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
B.批判神权统治 |
C.鼓吹人性解放 |
D.主张自由平等 |
8.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
9.
《世界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成了德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组建适应本民族需要和资产阶级发展的教会。”此话揭示出
A.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
B.罗马教会因自身的腐败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
C.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前提是建立本民族教会 |
D.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 |
10.
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对于苏格拉底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
B.国家管理需要专业人才 |
C.直接民主不利于国家稳定 |
D.把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 |
11.
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 |
B.中国国力日益强盛 |
C.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
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
12.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圣经》至上,强调个人自由 |
B.强调人性,人民主权 |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
D.反抗权威,王权至上 |
13.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
B.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
D.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
14.
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