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7题)
1.
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
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 |
B.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舆论 |
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
D.共和制度不适应于中国 |
2.
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
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
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
3.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
4.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
5.
下列言论,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②“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划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②“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划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②④①③ |
6.
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
7.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
B.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
8.
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痛也是最深刻的。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鲁迅的做法
A.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
B.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
C.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 |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
9.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 |
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 |
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 |
D.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 |
10.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
11.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
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
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
12.
某学者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偏离了方向”的表现不包括
A.前期新文化运动 | B.五四运动 |
C.辛亥革命 | D.维新运动 |
13.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中华民国成立 |
B.五四运动爆发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D.中国共产党成立 |
14.
伧父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说:“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譬有一人,其始以祖宗之产业,易他人之证券,既而所持证券忽失其价值,而祖宗之产业已不能回复矣。吾人精神界破产之情状,盖亦犹有生活的意义。”可见,作者主张
A.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
C.大力吸收外来文化 |
D.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
16.
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由此可知,陈独秀
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 |
B.主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 |
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 |
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束缚,倡导女性解放 |
17.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
18.
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由此可知
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 |
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 |
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
19.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使其他文明不得不效仿它。”中国近代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事件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20.
邓实认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对邓实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维护儒学地位,且易导致复古守旧 | B.与新文化运动完全背道而驰 |
C.反对儒学独尊,倡导中西文化并存 | D.认为西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
21.
下表为《1920年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表中事件的出现是由于
8月22日 | ***在长沙组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
11月7日 | 《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出版 |
11月21日 | 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 |
A.维新思想的传播 |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22.
有学者说,“抛弃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是(当时)相当多的中国先进分子共同做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该学者所要阐明的是
A.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彻底反封建的意义 |
B.“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转向学习社会主义 |
C.民族资产阶级失去了革命性且成为革命对象 |
D.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
23.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提到“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下列说法最能佐证其观点的是
A.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
B.元曲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
C.《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
D.《神曲》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仁爱与友谊的歌颂 |
24.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激情大于理性 |
B.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 |
C.强调思想解放 |
D.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
25.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哪个口号呼应了上述观点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须知今后的世界,必成劳工的世界 |
C.打倒孔家店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26.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
27.
巴黎和会前,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人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现在这种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文中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当时提出的
A.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 |
B.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
C.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 |
D.循天下之公的“众治”主张 |
28.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 |
B.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 |
C.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 |
D.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29.
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
30.
胡适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时表达了“二十年不谈论政治”的决心,也表达了整个新文化界的普遍情绪。他们认为,这些刊物的主要读者应该是还没有被“陈旧之物,腐臭之物”完全腐蚀的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A.学者们更提倡思想革命 |
B.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
C.反封建专制已达到目标 |
D.民众对政治救国不感兴趣 |
31.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反映出
A.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 |
B.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革命路径 |
C.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新思潮的涌动 |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
32.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 |
B.“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 |
C.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 |
D.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 |
33.
近代有学者认为,“盖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判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中华维新之运命始有成功之望也。”这一言论意在
A.利用进化论推动维新变法 |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 |
C.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 |
D.提倡平易通俗新鲜的新文学 |
34.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
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35.
20世纪20年代,春晖中学名师荟萃,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蔡元培、李叔同(弘一法师)、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蒋梦麟、于右任……等众多名士前往任教。由此可见
A.我国高中教育当时处于起步阶段 | B.民国政府重视中等教育发展 |
C.教育兴国得到部分知识分子认可 | D.民国中学教育贯彻共和宗旨 |
36.
北京大学在1923年秋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问的主题是“你相信当今的国会吗?”,下表是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本质上表明


A.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 |
B.知识精英倾向社会主义 |
C.学生开始关注议会政治 |
D.议会决策为少数人控制 |
37.
粱漱溟认为,民主政治乃是从个人私欲或物欲出发,以谋公众欲望满足之“物欲本位的政治”,然而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却不是放在欲望的满足上面。其意在说明
A.中国的经济条件不符合民主方式 | B.西方的民主政治本质是专制 |
C.中国人缺乏主动争取权利的精神 | D.中国人的政治理想不是民主 |
2.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