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二中,长沙怡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23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天下》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2.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考日益深入精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苦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

——曼内蒂《论人的尊严与卓越》

材料二 不久以前,有人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凯撒、亚历山大、铁木真、克伦威尔等人,哪一个是最伟大的人物?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惟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双手就被缚了。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作者的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怎样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哪一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认为牛顿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养。牛顿的科学成就启发了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有何新发展?

2.单选题(共16题)

3.
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4.
普罗塔格拉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凭借人类的习惯或律法创建的,而非通过自然,其说教引起人们恐慌,因此他被驱逐出雅典。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自然法理念深入人心B.传统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
C.民主思想受到了遏制D.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达尔文
6.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7.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导致外邦人威胁雅典民主政治
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8.
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9.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10.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11.
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
A.简化宗教仪式
B.建立民族教会
C.信仰即可得救
D.《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12.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13.
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在此,阿伦·布洛克
A.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B.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众多领域
C.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D.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4.
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君权神授
B.三权分立
C.主权在民
D.君主立宪
15.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一思想
A.是对“知识即美德”思想的继承发展
B.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C.体现了幸福标准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
D.继承唯心主义理念论原则
16.
罗马教廷官员质问马丁·路德:“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马丁·路德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上述对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因信称义
B.建立本民族教会
C.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D.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17.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据此可知,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思想统一,法律至上
18.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