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17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5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三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2.
科学精神和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重建于15世纪,专门致力于研究柏拉图学说)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一个关于世界和关于人的知识的最宝贵的果实在这里已经成熟,只是由于这一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必须被称为近代史的前驱。……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代精神”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意大利人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的表现。
(2)材料二中“一个伟大的人”是谁?试说明其所发现“钥匙”对于当时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3)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卢梭继承并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什么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3.
文学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材料三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这种文学形式”指的是什么?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4.
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5.
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纵观民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有利于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篇》
材料二 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192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单选题(共14题)

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7.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8.
“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普罗泰戈拉
D.康德
9.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批判质疑,社会契约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思想自由,理性思考
10.
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11.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C.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12.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逻辑推理
D.重实验
13.
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态和传播载体实质上是一种将时间和空间消解于无形且表现出极强的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如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手机网站、
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以及博客和播客等,新媒体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数字技术。它一出现,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人众的格外青睐向传统出版业发起了挑战,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抢占着传统出版业的地盘,并不断开疆扩土。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印刷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B.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C.历史文献应该采用纸质文本,不应电子化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西游记》终究还是《西游记》
14.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
B.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C.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
D.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5.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某历史人物:“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该历史人物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胡适
16.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17.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18.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3.选择题(共1题)

20.

Hello, point to the boy.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