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1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来自孟子的言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为实现这一思想,他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材料二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思想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材料三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材料三“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材料五 以法国为基地的许多知识分子发挥了欧洲史上史无前例的作用,他们引发新的思潮,开启新的学科,一方面发捍理性的思维,另一方面容许不同的意见彼此辩论。

——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5)材料五中“新的思潮”指什么?它有何特点?
材料六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6)依据材料六,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15题)

2.
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崇尚知识美德
B.重视道德规范
C.尊崇法律权威
D.追求政治民主
3.
汉武帝时期,除了设立太学,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4.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B.拯救人类心灵
C.追求生命价值
D.“认识你自己”
5.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6.
康德指出:“我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康德在此主张
A.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B.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C.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D.对实践理性的批判
7.
15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
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
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
8.
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在此,梁启超意在强调
A.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
B.启蒙运动构建新社会的蓝图
C.智者学派促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9.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罪。”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A.圣经至上
B.简化宗教仪式
C.因信称义
D.建立国家教会
10.
如果把启蒙哲人们思想与当时大约同时期的中国新儒学家们的主张相联系的话,发现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下列主张能够体现他们共同性的是
A.提倡开明专制
B.主张三权分立
C.反对君主专制
D.经世致用
11.
孟德斯鸠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这里孟德斯鸠强调的是
A.法治的重要性
B.自由的重要性
C.人权的重要性
D.人性的重要性
12.
“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理性只会把敬重给予那经 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这句话出自:
A.泰勒斯B.薄伽丘C.加尔文D.康德
13.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这说明他
A.认为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无与伦比
B.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
C.肯定宗教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主张加强东西方无神论比较研究
14.
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15.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D.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16.
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邦纳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下列思想可以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知识就是力量”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真理是时间的产物”
D.“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