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论法的精神》出版后,当人们谈论“民主”的时候,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提及越来越少,相反,对孟德斯鸠的引述却占据了上风。与作为乌托邦的民主相对立,现在提出的则是作为可以实现的共和政体的民主。孟德斯鸠感叹道:“整个欧洲都读了我的书,而且所有人都承认,他们无法看出我到底是站在共和政体还是君主政体一边。”
材料 在《论法的精神》出版后,当人们谈论“民主”的时候,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提及越来越少,相反,对孟德斯鸠的引述却占据了上风。与作为乌托邦的民主相对立,现在提出的则是作为可以实现的共和政体的民主。孟德斯鸠感叹道:“整个欧洲都读了我的书,而且所有人都承认,他们无法看出我到底是站在共和政体还是君主政体一边。”
——引自(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的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孟德斯鸠与民主政体”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材料一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3.单选题- (共12题)
3.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
4.
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委任状…演说…讽刺”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这些小册子
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 |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
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 |
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 |
5.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主要着眼于
A.强调责任意识 |
B.重视科学实证 |
C.关注理论创新 |
D.反对封建专制 |
6.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
7.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
8.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
B.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 |
9.
马丁·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需的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存在”。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
A.体现了其建立民主政治的构想 |
B.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 |
C.说明其认为欧洲应该完成统一 |
D.极大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10.
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朗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
A.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
D.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一 |
11.
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
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
12.
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他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并且提倡教士结婚。由此可知,他
A.深受路德思想的影响 |
B.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
C.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
D.为后来的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
13.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