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涅在其所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认为,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结合在一起”。……对德意志民族而言,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宗教性和民族性两大特点。
——摘编自王志强《历史文化地理视角下的德国国民特征研究》
材料二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耀,原因之一就在于康德哲学实现了哲学焦点从外在的绝对本体向人本身的转移,使哲学的中心不再是神或其他的绝对本体,而是人、人的自由。正因为以人为中心,康德高扬人的理性,将人的自由作为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目的,穷尽毕生的心血探索现实理想的自由王国的途径,并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之途。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宝贵遗产,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扬弃了康德哲学的缺陷,找到了通向自由王国的现实之路。
——摘编自王继红《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
材料三作为这一帝国的宪法与其他国家的宪法出台形式不同,它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而是和帝国的诞生一样,带有强权色彩。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宗教性和民族性两大特点”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有何显著不同。为什么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
材料一海涅在其所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认为,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结合在一起”。……对德意志民族而言,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宗教性和民族性两大特点。
——摘编自王志强《历史文化地理视角下的德国国民特征研究》
材料二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耀,原因之一就在于康德哲学实现了哲学焦点从外在的绝对本体向人本身的转移,使哲学的中心不再是神或其他的绝对本体,而是人、人的自由。正因为以人为中心,康德高扬人的理性,将人的自由作为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目的,穷尽毕生的心血探索现实理想的自由王国的途径,并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之途。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宝贵遗产,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扬弃了康德哲学的缺陷,找到了通向自由王国的现实之路。
——摘编自王继红《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
材料三作为这一帝国的宪法与其他国家的宪法出台形式不同,它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而是和帝国的诞生一样,带有强权色彩。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宗教性和民族性两大特点”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有何显著不同。为什么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
2.单选题- (共20题)
2.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
3.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
B.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
C.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
4.
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的回应;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两人思想分歧的认识正确的是
A.康德侧重于自由而卢梭更侧重于平等 |
B.分歧主要是实行人民主权的途径 |
C.康德反对人民主权而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
D.分歧根源在于两人阶级立场不同 |
5.
如果说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那么,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在政治方面的关键性用语当属
A.主权在民 |
B.社会契约 |
C.三权分立 |
D.开明专制 |
6.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
B.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
C.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
D.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
7.
卢梭认为,“任何法律不经人民亲自批准都是无效的,根本算不上是法律。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之身,结果大错特错:他们只有在选举议会的议员时是自由的;只要议员一选出,他们就变成了奴隶,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 |
B.崇尚直接民主 |
C.推崇代议制 |
D.反对三权分立 |
8.
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政治派别的林立 |
B.阶级关系的复杂 |
C.思想主张的多样 |
D.经济利益的冲突 |
9.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
10.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
11.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
12.
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该行业的命运说明
A.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
B.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 |
C.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 |
D.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 |
13.
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以下有关国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
B.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
C.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题材,属山水画的一种,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D.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如郑板桥的《墨兰图》 |
14.
宋代《宣和画谱》称赞顾恺之“天之杰出,独立无偶,妙造精微”。顾恺之绘画艺术的特点是
A.虽不求形似,但妙有气韵 |
B.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 |
C.构思独到,气势磅礴 |
D.造型夸张,奇特险怪 |
16.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17.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
18.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19.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
20.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以下思想解放运动中不能体现中西文化和平共处的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21.
1875年,洋务大臣文祥认为议会制度虽是个好制度,但“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洋务派大臣坚守“中体西用”思想
②文祥不主张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
③近代中国的文武制度优越于西方
④文祥对西方的议会制度较为赞赏
①洋务派大臣坚守“中体西用”思想
②文祥不主张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
③近代中国的文武制度优越于西方
④文祥对西方的议会制度较为赞赏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3.选择题- (共4题)
23.
根据25×5=125、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2.5×5={#blank#}1{#/blank#} 12.5÷5={#blank#}2{#/blank#}
1.25÷5={#blank#}3{#/blank#} 125÷5={#blank#}4{#/blank#}
24.
根据25×5=125、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2.5×5={#blank#}1{#/blank#} 12.5÷5={#blank#}2{#/blank#}
1.25÷5={#blank#}3{#/blank#} 125÷5={#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