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2017-2018学年重要考点练习卷: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4029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摘编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如何迅速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也是汉政权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西汉政权积极倡导树立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至文景时,新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崇尚自由、讲求仁孝和追求富强等几个方面。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西汉中期已是民富国强,但先前的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又到了需要变革的时期。武帝甫一即位,就高高举起变革的大旗,内部大刀阔斧地改革,对外主动用兵,以解决内忧外患。西汉中期形成了强调忠孝、积极进取的主流价值观。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主流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不能使用汉代相关史实)。

3.单选题(共10题)

3.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4.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5.
马丁·路德指出:“俗世的权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它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修士、修女或对任何人,都不徇情面。”在此他强调的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建立民族教会
C.简化宗教仪式
D.王权高于教权
6.
某学者在评价欧洲一作家的作品时说:“他承认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并不一味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天然合理性,而强调人智对自然欲望的引导和制约,用基督教式的爱去销蚀欲望中的粗俗乃至野蛮与疯狂的成分。”该学者评论的这位作家应该属于
A.人文主义者
B.禁欲主义者
C.现实主义者
D.宗教改革者
7.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任何人的安全。”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霍布斯与卢梭主张的重点均是建立“社会契约”
B.霍布斯与卢梭主张的重点均是保障“人权”
C.霍布斯的观点强调必须保障“契约”的绝对权威
D.霍布斯与卢梭的“契约”都是反专制的
8.
(题文)(2018年福建莆田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在宗教问题上,怀疑远不是不敬神的行为,而应当被看做好事情。因为怀疑是由于一个人谦卑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且是由于害怕误用理性以得罪上帝而产生的。”这表明,狄德罗
A.提倡自然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个人情感
C.坚持理性主义精神
D.彻底否定神学理论
9.
(2018年山西孝义高三名校高考模拟)康德著有《实践理性批判》,其中“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可见,该著作的主旨是
A.说明理性的重要性
B.突出人的主体性
C.阐述道德的内涵
D.思考人的意志力
10.
(2018年湖南永州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布克哈特论及文艺复兴时期道德问题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叫布拉乔的人极端仇视教会,看见僧侣唱赞美诗就会发怒,有一次索性将僧侣从钟楼上扔下。这说明文艺复兴
A.极端反对宗教
B.以人为本
C.强调自由
D.导致道德价值体系混乱
11.
(2018年河南镇平考前模拟)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A.启蒙运动陆王心学
B.文艺复兴汉代儒学
C.启蒙运动宋明理学
D.文艺复兴宋明理学
12.
(题文)(2018年江苏如皋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会公开书》载:“(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德意志要求建立民族教会
B.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C.追求理性主义的人文精神
D.摆脱专制统治的要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