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机关、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公民法事务的行政权力。依据第三种权力,王侯或官府处罚犯罪或裁决公民中的讼争。人们称第三种权力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当立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定会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不复存在。因为如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成为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变成了压迫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受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是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需选举议员或代表。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所主张和反对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权宣言》体现了当时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基本主张和要求?(4分)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要求?(2分)
(4)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5)材料四所表达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4分)
材料一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机关、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公民法事务的行政权力。依据第三种权力,王侯或官府处罚犯罪或裁决公民中的讼争。人们称第三种权力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当立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定会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不复存在。因为如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成为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变成了压迫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受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是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需选举议员或代表。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所主张和反对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权宣言》体现了当时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基本主张和要求?(4分)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要求?(2分)
(4)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5)材料四所表达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4分)
2.单选题- (共15题)
2.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
3.
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体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有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
A.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
B.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
C.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
D.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
5.
启蒙运动对改变社会实际状况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下列表述的正确有
①在它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②在它的影响下,美国发生独立战争并且制订了1787年宪法
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④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①在它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②在它的影响下,美国发生独立战争并且制订了1787年宪法
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④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6.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 B.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
C.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权利 | D.农民、贵族共同守法 |
7.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他的意见是( )
A.国家和个人都应该摆脱宗教束缚而获得自由 | B.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
C.信仰即可得救,无须教皇和教士的中介 | D.列举兜售赎罪券的诸多荒谬 |
8.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狄德罗说:“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男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上述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 )
A.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 B.都主张宽容他人一 |
C.都主张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 D.都主张敬畏自然 |
9.
苏格拉底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有关苏格拉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
B.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是相对的 |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D.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 |
10.
彼特拉克在《阿非利加》中这样写道:“遗忘的沉睡不会永远延续。当黑暗被驱散时,我们的后人会再次在先世纯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迈进。”材料中的“先世纯粹的光芒”是指 ( )
A.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 | 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
C.启蒙运动时的理性主义 | D.中世纪的神学异端思想 |
11.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
C.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
12.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
13.
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 B.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
C.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
14.
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A.郎宁:这一组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
B.苏敬:不对,这一组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 |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
15.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周瑜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道具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案有毛笔、纸张 ②一本印刷的《孙子兵法》
③墙上挂有《兰亭序》 ④几上放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瓶
①书案有毛笔、纸张 ②一本印刷的《孙子兵法》
③墙上挂有《兰亭序》 ④几上放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瓶
A.①②④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③④ |
16.
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述海上航行情形“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由此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工具 |
B.指南针在北宋主要用于迷信活动 |
C.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
D.《萍洲可谈》的作者发明了指南针 |
3.选择题- (共8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