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
2.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 |
D.辛亥革命 |
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
5.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斯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
6.
《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此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
7.
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8.
李鸿章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这在中国外交层面的重大意义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B.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紧迫性 |
C.已认识到清政府在制度层面上的缺陷 |
D.官员突破了“夷夏之防”的观念 |
9.
1839年8月,林则徐在《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中写道:“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这表明
A.林则徐不能正确认识国际局势 |
B.清政府重视中英两国的关系 |
C.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工业技术 |
D.中英贸易发展造就英国的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