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习2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70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尽管思想文化的进步不像政治事件那样轰轰烈烈,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引人注目,但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导读)?》
结合材料二,以世界近代史的具体事件为例对思想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的观点加以说明。
3.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但在某些发展阶段又具有特定的相似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即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
——摘编自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的觉醒”除表现为对知识的推崇外,还体现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在彼特拉克的《歌集》中,他抒发了对情人劳拉真挚的爱,以绚丽多姿的笔墨描写劳拉的形体美与精神美。他对劳拉的爱,不像但丁只是精神上的,而是“同时爱她的肉体和灵魂”。在薄伽丘的笔下,人性是具体可感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恋。
——肖四新《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不同在欧洲出现的背景。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单选题(共14题)

4.
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5.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对莎士比亚遗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扰,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文化环境相对宽松B.封建专制根深蒂固
C.君主立宪已经确立D.人文主义已成潮流
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7.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8.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
A.批判神权统治B.鼓吹人性解放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思想自由
9.
一些风化史研究者惊呼“从风化的视角看,文艺复兴有诸多乱象,礼崩乐坏。”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C.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D.文艺复兴的成果集中于政治方面
10.
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与德意志马丁·路德主张共同之处是
A.否定神权
B.崇尚自由
C.挑战权威
D.倡导民主
11.
下图是某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记录的部分笔记。据此可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12.
文艺复兴期间,有一位代表人物的作品以“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为主旨,该人物是(   )
A.但丁B.薄伽丘C.莎士比亚D.彼特拉克
13.
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
A.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
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14.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人曲”。下列内容出自“人曲”的有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幸福在人间
③人生而平等
④人是宇宙的精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
“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与此主旨相似的是
A.“主啊,我的肉体靠灵魂活着,而灵魂依靠你生活”
B.“人是上帝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奇妙东西中最最奇妙的”
C.“有信仰的人可得到赐福.没信仰的人会受到诅咒”
D.“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
16.
史学研究者汉斯·巴伦指出:“在15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每一个欧洲国家里都见到了一种类似的情况——人人对意大利心向往之。”上述现象的出现缘于
A.文艺复兴的扩展
B.美洲大陆的发现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工业革命的推进
17.
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3.选择题(共1题)

18.粮食自给率是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95%是我国粮食安全要求的自给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需要进口50亿千克粮食。如果我国过分依靠国际资源和市场实现粮食供给就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这启示我们(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