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一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但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是以朕垂老而倦倦不息也。”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结合17世纪的英国史实,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英国宪政的影响。
材料一 “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但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是以朕垂老而倦倦不息也。”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我们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公民政体,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材料三 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1)材料一、二的社会(国家)治理理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造成治理理念不同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结合17世纪的英国史实,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英国宪政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单选题- (共20题)
4.
故宫天安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孔”,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狃就劝诫他回宫。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喻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
A.君权神授
B.大一统
C.正君心
D.天人感应
A.君权神授
B.大一统
C.正君心
D.天人感应
5.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
6.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7.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
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
8.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
A.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 |
B.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 |
C.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 |
D.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 |
9.
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圣经》
A.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
B.推动了德意志通用语言的形成 |
C.与原版《圣经》有较大出入 |
D.践行“因行称义”的改革主张 |
10.
但丁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在《神曲》讲述了他游历地狱、炼狱、天堂最后见到上帝的故事。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积极推崇 |
B.近代人文思想还带有神学印记 |
C.文艺复兴推动了基督教神学发展 |
D.人文主义者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
11.
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
A.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
B.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 |
C.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D.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
12.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项目 |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
17世纪中叶 | 29 | 14 | 约1000 | 1—20 |
18世纪中叶 | 47 | 27 | 约4000 | 20—100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
B.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
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
14.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称赞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时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理想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普列汉诺夫此言主要是肯定了
A.拉斐尔无愧于艺坛三杰的称号 |
B.拉斐尔的画突出了圣母的圣洁 |
C.拉斐尔的画主要以宗教为题材 |
D.拉斐尔的画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
15.
路德曾说:“教皇、主教和王公、贵族、农民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
C.现实世界人皆平等 | D.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
16.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 B.是否民主和强盛 |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 D.是否由“贤人”来做统治者 |
17.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18.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主张美德即知识 |
B.主张认识你自己 |
C.反对宗教权威 |
D.理性的行为方式 |
19.
“……其全景式的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写意画 |
B.风俗画 |
C.山水画 |
D.宫廷画 |
20.
甘薯传入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增加与粮食不足问题,甘薯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这部图书是
A.《齐民要术》 |
B.《农书》 |
C.《本草纲目》 |
D.《农政全书》 |
22.
1687年,他发表了《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他的理论可以正确解释潮汐成因、发现海王星等。“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A.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
B.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
C.提出生物进化论 |
D.提出相对论 |
23.
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
B.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
C.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
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