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魂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材料一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鸣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
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坦露。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魂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克多·雨果在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责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外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编纂《农政全书》。对传统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集中代表了当时我国在农业科学上所达到的成就。
波义耳(1627—1691),英国化学家,主张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物体的本性,因而需要进行专门的实验收集观察到的事实。在1662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称之为波义耳定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
材料二 两届世界博览会中美展品对比表
(1)据材料一中西方两位科学家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当时中西科技发展不同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届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特点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并分析2010年中国展品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外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编纂《农政全书》。对传统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集中代表了当时我国在农业科学上所达到的成就。
波义耳(1627—1691),英国化学家,主张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物体的本性,因而需要进行专门的实验收集观察到的事实。在1662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称之为波义耳定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
材料二 两届世界博览会中美展品对比表
时间 | 国家 | 代表性展品 |
1876年 | 中国 |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蓝等 |
美国 |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 |
2010年 | 中国 |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 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
美国 |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
(1)据材料一中西方两位科学家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当时中西科技发展不同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届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特点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并分析2010年中国展品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3.
故宫天安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孔”,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狃就劝诫他回宫。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喻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
A.君权神授
B.大一统
C.正君心
D.天人感应
A.君权神授
B.大一统
C.正君心
D.天人感应
4.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 |
B.康德 |
C.洛克 |
D.卢梭 |
5.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
A.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 |
B.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 |
C.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 |
D.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材料表明
A.启蒙运动催生自由贸易 |
B.启蒙思想家反对干预经济 |
C.重商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
D.经济政策是启蒙思想核心 |
7.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项目 |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
17世纪中叶 | 29 | 14 | 约1000 | 1—20 |
18世纪中叶 | 47 | 27 | 约4000 | 20—100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
B.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
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
8.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的弊端,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为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相应的地位。这表明人文主义者
A.主张宗教改革以创立新教派 |
B.积极倡导基督教原始教义 |
C.强调人性与宗教原则的结合 |
D.试图改变物欲横流的社会 |
9.
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
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
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
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
10.
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普罗塔戈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
B.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
C.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
11.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
12.
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
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
13.
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
B.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 |
C.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 |
D.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 |
14.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这些观点
A.会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
C.批判了儒家重义轻利观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15.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
16.
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
17.
在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时,某思想家依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把社会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特点是
A.提倡西方共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 |
B.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C.运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 |
D.传播君主立宪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
18.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A.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
D.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
19.
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 |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 |
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