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萧》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黄宗羲说: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 康有为说:“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的思想主题是什么?这一思想的宣传有什么特点?
(3)指出三段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黄宗羲说: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 康有为说:“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的思想主题是什么?这一思想的宣传有什么特点?
(3)指出三段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到了汉代,孔子则被朝野上下共同尊奉为与文化的“至圣”偶像,而且,偶像化的孔子崇拜直至清末基本上未受到根本性的动摇。汉初,董仲舒是如何推崇和改造儒学的?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却出现了对孔子与儒学的批评之声,代表人物是谁?他如何挑战孔子和儒学的?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重塑了孔子形象,其动机是什么?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到了汉代,孔子则被朝野上下共同尊奉为与文化的“至圣”偶像,而且,偶像化的孔子崇拜直至清末基本上未受到根本性的动摇。汉初,董仲舒是如何推崇和改造儒学的?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却出现了对孔子与儒学的批评之声,代表人物是谁?他如何挑战孔子和儒学的?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重塑了孔子形象,其动机是什么?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2.单选题- (共14题)
4.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5.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
6.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7.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
8.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9.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
10.
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A.![]() |
B.![]() |
C.![]() |
D.![]() |
12.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民族的发展强大;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世界文化没有积极作用 |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来源:学,科,网Z,X,X,K] |
C.不如西方文明有积极作用 | D.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 |
15.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⑤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⑤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⑤② | B.③①④⑤② |
C.④⑤①③② | D.①②③④⑤ |
16.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 B.《海国图志》 | C.《天演论》 | D.《资政新篇》 |
17.
薛福成在《变法篇》说:“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A.“求富”、“自强” |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C.“中体西用” | D.“西学东渐” |
3.选择题- (共4题)
19.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 {#mathml#}{#/mathml#} ﹣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处2海里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mathml#}{#/mathml#} 海里/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的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并求出所需要的时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