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4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面图10和图11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稚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 西斯廷《圣母像》,圣母,在基督教里是耶稣的生母,名为玛利亚。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教会占统治地位,圣母像中的圣母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阴沉,不可亲近的。16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期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比较材料中的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成就,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10题)

3.
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其共同之处是
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
4.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5.
卢梭说:“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这反映出卢梭主张
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主权在民
6.
只要仔细地阅读《论语》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就不难发现二者都有其中心概念。二者的“中心概念”分别是指
A.“仁”“感觉”
B.“礼”“德性”
C.“仁”“德性”
D.“礼”“道德”
7.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世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③“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④深受大众喜爱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9.
20世纪上半期,有科学家认为: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支撑其观点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天演论
C.加速度定律
D.相对论
10.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11.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蒸汽机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
12.
中世纪以来,欧洲学校的教学内容,对与神学相关的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高度重视,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学内容则增加历史、道德哲学、自然、物理、地理等学科,尤其是注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与作品的研究。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人文主义思潮萌发
C.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天主教神学的衰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