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天下》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庄子•天下》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2.
宋代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3.
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
B.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 |
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
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 |
5.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
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
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 |
C.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
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
6.
智者学派只关心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悉、是非、曲直,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反映智者学派
A.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
B.旨在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 |
C.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
D.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7.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
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 |
B.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 |
C.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 |
D.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 |
8.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
10.
(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
12.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
13.
近代西方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理性主义 |
B.天赋人权说 |
C.人民主权说 |
D.社会契约论 |
14.
法国第一个创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在她的沙龙里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流言蜚语。18世纪后,文学沙龙话题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文学沙龙”在当时的客观作用是
A.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 |
B.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 |
C.表达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
15.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
C.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
D.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
16.
“舍形悦影”是对绘画领域的新开拓。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以画墨竹出名,且喜爱画影,自认为:“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明代徐渭也曾提到:“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A.突出写实技能 |
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
C.讲究勾画精致 |
D.注重神韵意趣的追求 |
17.
《窦娥冤》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首,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具有不可否认的悲剧力量。其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成为剧作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
B.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 |
C.讴歌反抗精神提出了民主思想 |
D.强烈的揭露了民间疾苦、统治黑暗 |
18.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立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这说明中国古代历法
A.以数学发展成果为依据制定 |
B.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
C.带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 |
D.体现天文学的最高成就 |
19.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
B.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
20.
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造纸术的革新 |
B.雕版印刷的推广 |
C.活字印刷的普及 |
D.科举取士的需要 |
21.
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冲击 |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
D.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