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创新班周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188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几乎发生于同一时期,但其影响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13题)

2.
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B.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
D.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
3.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4.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
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
A.三权分立
B.天赋人权
C.理性主义
D.社会契约
6.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该哲学思想
A.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B.强调了人独立运用思考能力
C.树立了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念D.冲击了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
7.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文艺复兴使人们思想解放
B.封建教会势力的强大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D.启蒙思想家的前瞻性
8.
他著有《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他的名言是
A.认识你自己
B.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9.
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A.追求社会平等
B.反对教会特权
C.主张回归自然
D.倡导权力制约
10.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材料中“精神的新生”的本质内涵是
A.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B.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C.欧洲古典文艺的复兴
D.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
11.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
A.批判神权统治B.鼓吹人性解放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思想自由
12.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这表明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
13.
中世纪的圣母像呆板冷漠,不食人间烟火;而拉斐尔的圣母像柔美典雅,犹如现实中的母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绘画技艺的成熟
B.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C.时代精神的改变
D.反对宗教倡导自由民主
14.
古希腊哲学有一著名命题:“有甲乙两人被怀疑是盗贼,甲说是乙干的,乙说是甲干的。如果请你判断,他们中间谁是盗贼?”该命题有四种可能:一是甲干的,因为他平时有爱偷盗的习惯;二是乙干的,因为他困难需要偷;三是两人都参与了偷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偷,因为偷盗人没有主动承认的习惯,而没偷盗人不需要承认。你认为,最有可能提出此命题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