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诗经》由哪几部分组成?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内容?
(2)材料二和材料四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
材料二 《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材料四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请回答:(1)《诗经》由哪几部分组成?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内容?
(2)材料二和材料四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2.
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两位应排在前面?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两位应排在前面?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
2.单选题- (共28题)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7.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指南针 |
B.印刷术 |
C.造纸术 |
D.火药 |
9.
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 B.《汉书》 |
C.《唐书》 | D.《清史稿》 |
11.
有人这样评价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李清照 | B.陆游、辛弃疾 | C.苏轼、辛弃疾 | D.陆游、李清照 |
12.
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至于缮写模勒(刻)炫(叫)卖于市井。”说明在唐代,白居易诗的传播途径,除手抄外,还有
①活字印刷
②雕版印刷
③口头传播
④碑刻
①活字印刷
②雕版印刷
③口头传播
④碑刻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3.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
16.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但是,14—18世纪,三大发明在中国却未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原因是中国( )
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 ②自然经济的延续 ③文化专制禁锢 ④推行闭关政策
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 ②自然经济的延续 ③文化专制禁锢 ④推行闭关政策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③④ |
17.
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
A.地理大发现 |
B.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
C.欧洲的社会转型 |
D.欧洲的工业革命 |
18.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历史人物中使“它”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有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④ |
20.
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圣人之纲常不可改也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圣人之纲常不可改也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23.
康有为说:“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他还认为《尚书·尧典》为孔子所作,其中有谈民主政治者,尧有大事找“四岳”商议,并禅让于舜,此为四岳共和制。康有为如此主张的目的是
A.树立孔子的权威 |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
C.改变孔子守旧的形象 |
D.论证共和制的合理性 |
24.
《一战期间,以孙中山、张謇、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主要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列思想与以上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 |
B.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 |
C.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 |
D.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
26.
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宣扬“中体西用” | 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
C.减少变法阻力 | 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
28.
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指的是
A.选举权与参政权 |
B.白话文与新道德 |
C.民权与平等 |
D.民主与科学 |
29.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
A.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 |
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D.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