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皮阿《论人的尊严》中说“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时期核心思想所包含的内容。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之间有何关系?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材料二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皮阿《论人的尊严》中说“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时期核心思想所包含的内容。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之间有何关系?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材料二 马丁·路德改教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解,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人性的觉醒与写实风格的复苏——浅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
(1)材料中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娜丽莎》创作的时代背景。材料二 马丁·路德改教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解,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
2.单选题- (共19题)
3.
14~16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 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
4.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B.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
C.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
D.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
5.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批判愚昧迷信 |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重视民意 |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
6.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7.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
A.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 |
B.运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体系 |
C.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D.认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 |
8.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
10.
“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
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
C.强调知德合一 |
D.强调人类的理性 |
11.
加尔文宣称,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家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由此可知,加尔文在实质上()
A.否定了宗教的作用 | B.否定了教皇的作用 |
C.否定了个人的奋斗 | D.否定了改革的力量 |
12.
17~18世纪开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 |
B.工业革命的影响 |
C.文艺复兴的影响 |
D.启蒙运动的影响 |
13.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
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人人平等的强烈愿望 |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
14.
“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近世的传统”是指
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 |
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 |
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 |
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
15.
世界名作《最后的晚餐》、《大卫》、《摩西》、《西斯廷圣母》等,都以宗教人物为题材,但与传统的宗教作品又有极大的不同,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
A.反对宗教 | B.鼓吹享乐 |
C.倡导民主 | D.表现人性 |
16.
16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加尔文提出了“先定论”。这反映了
①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
②人文主义宗教观盛行
③宗教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
④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①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
②人文主义宗教观盛行
③宗教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
④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7.
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在罗马时期指出:“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从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这说明斯多亚学派
A.提倡解放奴隶,解决社会问题 |
B.彻底批判奴隶制度 |
C.其思想奠定了奴隶制瓦解的思想基础 |
D.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
18.
“文艺复兴”一词在意大利语Rinascimento中,是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所构成的,即“再生”。此处“再生”的真实含义应是
A.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全方位复兴 |
B.反对禁欲主义,否定宗教信仰 |
C.主张灵魂的自我救赎 |
D.借助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 |
19.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以上言论旨在( )
A.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 |
B.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 |
C.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 |
D.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 |
20.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与独立性 |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