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yb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yb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義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則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在限制君权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
2.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材料一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3.
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我只得废除知识
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
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
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我只得废除知识
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
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
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
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
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
4.
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
C.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
D.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
5.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起一个‘贵’字,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有否定教会的作用 |
B.矛头直指封建等级制度 |
C.肯定知识的作用 |
D.宣扬了等级制度 |
7.
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实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做法,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于历史研究 |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
C.唐诗是原始的直接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
D.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夸张想象,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
8.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
9.
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 |
B.体现工笔重彩的宫廷风格 |
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
D.富有生活气息的写实描述 |
10.
明代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兆、星相、神鬼、魂魄、痴傻、幻觉、梦境等神奇怪异和梦幻痴迷的描写,且在行文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这种写作现象
A.利于增加小说的生动性和阅读性 |
B.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部风貌 |
C.说明小说作者的文化水平较为低下 |
D.表明小说是新的宗教迷信传播载体 |
12.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 | B.万有引力定律 | C.量子论 | D.相对论 |
13.
“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他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这是物理学思想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因为他( )
A.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
C.揭示了时间、空间是相对的属性 |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
14.
“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神创论与进化论 | 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
C.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 D.相对论与量子论 |
15.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二者的学说都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
B.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
16.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写道: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段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存竞争”学说取代了人类对宗教的信仰 |
B.“阶级斗争”学说改变了全人类的政治制 |
C.两个学说都产生于19世纪末期 |
D.两个学说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17.
达尔文曾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中 |
B.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
C.不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
D.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