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1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写出两位与黄宗羲属于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2.单选题(共26题)

3.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4.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5.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宋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上述史实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B.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
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6.
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7.
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8.
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沈括《梦溪笔谈》
雕版印书,“所费甚多, 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熊宗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括字排集成之,乃括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罗振玉《金泥石屑》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宋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清·蔡澄《鸡窗丛话》
 
A.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B.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
C.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D.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
9.
北宋人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对这段文献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罗盘针的首次记录
B.宋代人利用磁石指南特性发明了指南针
C.可印证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
D.可证实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
10.
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画派时,认为该画派的风格是“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文人画
11.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12.
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画
C.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D.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13.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是指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元曲永远是一枝奇葩,这与时代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宋词元曲盛行的原因包括
①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②市民阶层要求丰富的文化形式
③词曲更符合士大夫的意趣追求
④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16.
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艺术门类是
A.汉字
B.中国书法
C.中国画
D.中国戏剧
17.
《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18.
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
A.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B.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C.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
19.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地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20.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21.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家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
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22.
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提出
A.“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伸民权”“设议院”
C.“令百官易服而朝,小民一听其便”
D.“哲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
23.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对中西方的文化都加以否定
B.反对西方文化的传入
C.主张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不动摇
D.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理性认识
24.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很多史学家认为它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他们主要依据的是新文化运动
A.是资产阶级发起的
B.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C.是五四运动的先导
D.是思想领域的反封建运动
25.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说,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
B.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
C.已形成全面赶超西方的自强思想
D.全面否定了传统中国的天朝意识
26.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27.
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西式教育的先河
D.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8.
刘亚洲将军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模样。作者意在
A.肯定西学东渐思潮
B.对洋务运动失败痛彻反思
C.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D.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