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模拟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0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持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材料三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材料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农耕经济时期,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客观上造成了儒学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而是偏于重视人自身品格的完善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于是儒家特别重视“德治”,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著名论断,实际上是促进和推动了儒家仁学的宗教化,客观上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重义轻利的倾向,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西方人文主义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从古希腊时代的“美德即知识”到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形成了尊重知识的优秀传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促进了自然哲学的发展。自然哲学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他们力图以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独断主义的封建神学,以解放神学统治下的人和自然。
材料二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是东西两大文化传统中的主流价值观,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尤其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发展成为一种态势,西方社会逐渐认识到东方文化的价值,东方文化对于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一些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资料均摘自韩来敬《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点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2.单选题(共20题)

3.
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图1(局部)     图2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4.
有艺术家主张要用“物理般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光,力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为此,他们坚持户外写生。这种主张属于: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5.
***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元曲
6.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A.“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7.
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8.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迷梦,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9.
虽然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发展社会经济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推动政治改革
10.
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反对君主制
11.
***在纪念***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C.《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D.《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
12.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主张
C.提出节制资本主张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A.实施“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遗传学等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主要得益于
A.新中国的成立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
15.
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跃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16.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A.“长征一号”航天运载火箭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5号”飞船
D.“神舟7号”飞船
17.
“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在我国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上有巨大的意义和影响”,“它”是指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18.
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
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9.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惨遭摧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
B.无数文艺界知名人士遭到迫害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文革”十年,文化艺术工作完全停滞
20.
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的《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1.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常人无法摆脱的痛苦。”下列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与其不同的是
A.《卡门》
B.《自由引导人民》
C.《老人与海》
D.《蓝色的多瑙河》
22.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这位作家是
A.雨果
B.狄更斯
C.巴尔扎克
D.易卜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