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
2.
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邓小平理论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马启民《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指出材料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革命的性质,在“第一阶段”***思想有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
2.论述题- (共1题)
3.
论述题
材料 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进行古典小说的考证,就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 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进行古典小说的考证,就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3.单选题- (共19题)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 B.统治者不再强调封建道德 |
C.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 D.儒释道三教思想合而为一 |
5.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想的影响
A.三民主义 | B.民主科学思想 | C.马克思主义 | D.***思想 |
6.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以下符合这一时期因果关系的是
A.铁质农具→庄园经济→大一统思想观念 | B.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儒道法意识形态 |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的局面 | D.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宗法礼乐制度 |
7.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因循反复的特点 | B.走向衰败的轨迹 | C.家天下的本质 | D.集权体制的根源 |
8.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相传为原始文字的创造者)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说明汉字是
A.史官或巫师创造的 | B.口口相传的文字 | C.由仓颉个人发明的 | D.源于生产生活实践 |
9.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级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汉赋、唐诗、楚辞 | B.楚辞、唐诗、宋词 | C.唐诗、宋词、元曲 | D.宋词、唐诗、楚辞 |
10.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 B.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 | 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 D.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 |
11.
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A.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 B.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
C.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 D.未能对西方资本主义深入了解 |
12.
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
A.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 | B.已经触及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
C.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 D.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
13.
1898年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时,意在中学容纳西学,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时,却是对旧式学人和儒学的宽容。这一变化
A.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 B.反映西学冲击下中学地位下降 |
C.反映出西学获得绝对统治地位 | D.表明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
14.
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的评论涉及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5.
邓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视察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这期间,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该“谈话”突出体现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哪一根本问题的思考
A.发展道路 | B.发展动力 | C.社会主义本质 | D.发展步骤 |
16.
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断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7.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民权”方面的体现是
A.“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B.“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
C.“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
D.“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
18.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C.明确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总目标 | D.表明新中国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 |
19.
如表: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大学毕业生 | 5 |
中学毕业生 | 400 |
小学毕业生 | 7000 |
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 | 43200 |
就业年龄人口总数 | 34000 |
总人口数 | 54000 |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A.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 B.开展扫盲教育 | 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D.发展高等教育 |
20.
中国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在这次庆典中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就有被国人戏称“东风快递”的导弹方阵等国之重器。下列关于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和西方大国进行核竞赛 |
B.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爆炸成功 |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
D.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入“载人航天俱乐部” |
21.
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A.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
B.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
C.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
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