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02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上古时期,许多文明古国基本上独立取得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中古时期,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国衰落,只有中国仍居世界前列。除了蚕桑和荼等农业技术、冶铁术、造纸术、造船、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拱桥、针灸等外,远远比西方国家先进的成就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磨、龙骨车、石碾、风箱、独轮车、马颈套、弓弩、天然气井等。中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向东、向南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以“中国古代科技”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进行分析或者评价

3.单选题(共14题)

4.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5.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6.
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7.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8.
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
人物
主张
老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管仲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A.反对征收赋税
B.关注民众生活
C.发展社会生产
D.重视强国富国
9.
孔子和孟子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A.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
C.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D.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
10.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1.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颁布谕旨:“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各州县在城并乡村,但有三五十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这说明,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
A.政府的重视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教育大众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2.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D.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13.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4.
据史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成为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
B.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日益鲜明
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
D.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模糊
15.
南宋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这一做法
A.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
B.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
C.隐讽南宋半壁江山的政局
D.由注重写意转向抽象象征
16.
据《新编中国史》记载,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其时“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纸墨装潢精美,备受后人珍视。这一记载可以表明
A.活字印刷技术精湛
B.雕版印刷盛行于宋朝
C.造纸技术得以改进
D.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
17.
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4.选择题(共3题)

18.NaNO2因外观和食盐相似,又有咸味,容易使人误食中毒.已知NaNO2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
19.一辆汽车的载重是7000千克,合70吨.(判断对错)
20.

漫画《牛头对上了马咀》启示我们(   )。

①文化创作要面向世界博彩众长,相互借鉴

②文化创作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文化需求

③文化创作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文化创作要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