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基础知识竞赛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298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主要强调的是人性的卑微和人生的悲惨。相较之下,文艺复兴则致力于实现人的“自我肯定”。鉴于人类在文学艺术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而是极力歌颂人的价值,强调人自身所具有的尊严和荣誉,并在各种艺术作品中进一步肯定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郝苑、孟建伟《从“人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
—论文艺复兴对科学复兴的深刻影响》
材料三 西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欧近代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以以往的人文、科学、理性的成就为基础的。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四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中对普罗塔格拉观点的发展之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举例说明材料三中“以往的人文、科学的成就”是如何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的?
(4)材料四中的“他”指的是谁?据材料指出“他”的思想主张。

2.单选题(共18题)

2.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这一言论出自
A.卢梭
B.狄德罗
C.洛克
D.孟德斯鸠
4.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C.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D.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5.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的思想
D.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6.
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续文艺复兴,而是发展和提高了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运动
B.文艺复兴是意大利的,启蒙运动是法国的
C.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深了人文精神
D.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具有广泛性
7.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8.
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好天气。”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泰勒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
9.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在此,孟德斯鸠旨在说明
A.自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
B.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C.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D.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基础
10.
马丁路德一贯主张“因信称义”,但他在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时,曾把原文中的“因信称义”译为“唯信称义”,其中的“唯”是指“唯一”。“唯”的说法反映了他
A.更彻底地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B.思想已经倾向于追求君主专制
C.对封建神学思想已深恶痛绝
D.不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11.
“在启蒙思想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特别是卢梭……与伏尔泰,可以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卢梭与伏尔泰对立的最主要表现是
A.是否信仰上帝B.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C.倡导不同的政体D.对私有财产态度不同
1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A.排斥人文主义B.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
C.宗教意识浓厚D.认为雅典出现复兴趋向
13.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14.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A.注重创新和逻辑
B.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15.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16.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
17.
明清时期,年画、剪纸等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兴盛
B.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小说的空前盛行
18.
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京剧是各种戏曲的大杂烩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19.
汉字源远流长,下列字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3.选择题(共1题)

20.读图,完成经纬知识考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