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295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 在黄宗義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

2.单选题(共20题)

2.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3.
隋唐五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设计上,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B.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C.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D.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4.
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无授予则无权利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5.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外界的环境和人事常常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这反映了
A.肯定知识即美德
B.人不必要遵守法律判决
C.人要追求自由平等
D.人要不断地认识自我
6.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翮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两人对暴力革命的内涵理解不同
B.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C.两人对公民权利认识
D.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7.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B.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D.宗教改革思想深入人心
8.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的摇篮可以看作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这是因为伏尔泰
A.反对天主教会,倡导三权分立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
C.以他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D.反对罗马教皇,倡导依法治国
9.
古代著名诗僧齐己有一首诗:“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齐己诗中称赞的书写材料,其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哪个朝代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10.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11.
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认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下列绘画作品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12.
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C.经典力学
D.量子假说
13.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C.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D.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14.
“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15.
上海师大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D.激进民主派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6.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
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基本宗旨与社会活动、刊物
新民学会
1918.4
长沙
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
平民教育演讲团
1919.3
北京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举行定期演讲
少年中国学会
1919.7
北京
《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月刊,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
觉悟社
1919.9
天津
刊物《觉悟》,追求“人”的生活
 
①新文化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③社团青年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  ④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8.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19.
康有为认为:美国式的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反映康有为
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反对美国式的政治体制
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20.
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21.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是
A.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倒军阀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
C.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3.选择题(共2题)

22.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 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23.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 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