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有财产权,政府成立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而绝对不能侵犯它。因此,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材料一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洛克的基本思想,并予以评价。
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有财产权,政府成立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而绝对不能侵犯它。因此,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材料一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洛克的基本思想,并予以评价。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2.单选题- (共14题)
3.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
4.
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反映了
A.儒学与察举制的结合推动儒学的发展 |
B.儒学研究的功利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
C.儒学的发展对百姓生活影响逐渐增大 |
D.儒学研究的繁琐倾向使儒学发展受限 |
5.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对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人民主权说” |
C.“人生而平等” |
D.“美德即知识” |
6.
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的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
B.扩大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
C.强化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
D.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
7.
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B.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C.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D.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A.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B.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C.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D.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8.
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
B.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
C.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
D.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
10.
欧洲的14至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B.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
C.殖民掠夺和新航路开辟 |
D.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 |
11.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B.“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的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C.“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D.“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12.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
13.
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
B.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
D.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
14.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
B.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
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
15.
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有特别是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着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以下各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司马迁的散文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汉代隶书 |
D.汉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