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坚信,只有国民摆脱了穷与弱,国家才会变得强大起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周游欧美各国,在吸收欧美各国先进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撰成《大同书》,在批评中国传统宗族慈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恤穷慈善观,描绘了大同世界中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的精美蓝图。在蓝图中,他构想出公养、公教、公恤等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慈善公益体系。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的福利思想的最初来源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均乎思想。后来,他吸收了西方各种流派的思想,将它发展为自己的福利思想观,主要体现在民生思想中。同时,孙中山十分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并将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李瑞《建国前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概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思想家有关社会福利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坚信,只有国民摆脱了穷与弱,国家才会变得强大起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周游欧美各国,在吸收欧美各国先进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撰成《大同书》,在批评中国传统宗族慈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恤穷慈善观,描绘了大同世界中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的精美蓝图。在蓝图中,他构想出公养、公教、公恤等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慈善公益体系。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的福利思想的最初来源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均乎思想。后来,他吸收了西方各种流派的思想,将它发展为自己的福利思想观,主要体现在民生思想中。同时,孙中山十分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并将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李瑞《建国前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概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思想家有关社会福利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3.
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
D.反对盲目排外 |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
5.
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A.提出了三民主义 |
B.提倡了三大政策 |
C.领导了辛亥革命 |
D.主张“平均地权” |
6.
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
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
D.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7.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
8.
《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
9.
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
10.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A.解决民生问题 |
B.废除封建剥削 |
C.实行土地国有 |
D.践行社会主义 |
12.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13.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
14.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A.民主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
15.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该誓词理解正确的是
①说明当时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③反映了孙中山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
④表明外交上希望得到列强的认可和支持
①说明当时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③反映了孙中山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
④表明外交上希望得到列强的认可和支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