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经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爱因斯坦指出,牛顿的各种发现已进入公认的知识宝库,成为“伟大的人类之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开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数学”,这本书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力学”,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务是“由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运动现象”。
(1)据材料一,指出“理性的力学”包含哪些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取得科学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的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材料一 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开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数学”,这本书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力学”,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务是“由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运动现象”。
——摘编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
材料二 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十分赏识这位来自乡村的青年才俊,为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让他能够专心地进行研究。莱恩图书馆(1676—1695)是剑桥大学最有名的和得天独厚的图书馆,它坐落在纳维尔庭院的西端,屋顶上伫立着的四座石像,代表四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图书馆的馆藏十分有价值,牛顿在那里如鱼得水。——摘编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理性的力学”包含哪些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取得科学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的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单选题- (共30题)
4.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自称为异端,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
5.
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6.
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如伊瑞克缇翁神庙南端的大理石石柱就是以少女像雕刻而成的。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A.神庙建筑违背世俗需要 | B.建筑艺术蕴古人文精神 |
C.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 | D.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 |
7.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简化宗教仪式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信仰即可得救 |
8.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吉布尼等人时,明确表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说明
A.中美建交促成我国经济战略的变化 |
B.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
C.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D.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9.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不仅创造出了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讽刺诗歌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而且还发行了报刊和小册子等大量印刷品。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生活气息 | B.启蒙思想家们垄断了话语权 |
C.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相结合 | D.文化传播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
10.
唐代主要是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在唐朝的发展;宋代注重策论,文学体裁—词大大发展起来;元代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这主要说明
A.文化政策影响文化形态 | B.科举制逐渐走向衰落 |
C.政治状况决定文化水平 | D.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 |
11.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A.主权在民,公平正义 | B.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
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 D.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
1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可巧)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可概括为
A.天人感应 | B.君权神授 | C.大一统 | D.天人合一 |
13.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指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扶助农工 |
14.
在清朝康乾“扬州画派”的面作里,郑燮的竹石具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李鳝的鹤担负着“唤起人间为善心”的重任,李方膺的梅花呈现出“不知屈曲向东风”的高洁,黄慎笔下的鬼则是一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情。这说明他们的绘画
A.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 | B.已经失去文人面的特质 |
C.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 |
15.
“他感觉自己使动力学成为成熟的科学,感觉自己空前揭露了惊人巨大的宇宙,拓宽了人类心灵和眼界„„他与开普勒共同承认哥白尼,也与牛顿共同展示了天空的法则。”材料中的“他”
A.提出太阳中心说理论 | B.建构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
C.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 D.阐明了时间空间本质属性 |
16.
柏拉图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A.排斥城邦体制 | B.反思人文主义 | C.敌视公民群体 | D.不满民主政治 |
17.
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发展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作了大量工作。据此可知,外语教育
A.适应国家中心工作发展需要 | B.推动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18.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20.
丹皮尔在《科学史》中写道:在牛顿的时代……光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它的规律可用反光镜和透镜来研究……宗教信仰的寄身之所由心转移到头脑中,神秘主义被数学驱逐。这说明牛顿时代的科学
A.构建了现代物理学框架 | B.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
C.明确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D.成为追求理性的媒介 |
21.
1926年,***指出,都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应该起来猛击买办阶级,并直接对付帝国主义,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 B.***认识到了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
C.“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已经形成 | D.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向农村转移 |
22.
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
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 B.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
C.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 D.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 |
23.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想的影响
A.三民主义 | B.民主科学思想 | C.马克思主义 | D.***思想 |
24.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以下符合这一时期因果关系的是
A.铁质农具→庄园经济→大一统思想观念 | B.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儒道法意识形态 |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的局面 | D.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宗法礼乐制度 |
2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
C.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 D.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
26.
1977年9月,邓小平在接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7.
“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上述材料是百度词条对***一部著作的介绍,这部著作发表于1940年1月。它的名称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新民主主义论》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28.
每年元旦的傍晚,CCTV音乐频道都会现场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并邀请专家做客直播间对音乐会的演奏作品做赏析指导。以电视为媒介,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人类的艺术精粹已不再是幻想。这体现了电视使
A.资讯便捷化 | B.娱乐形象化 | C.艺术大众化 | D.艺术多样化 |
29.
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
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
30.
“(辛多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土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
A.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 |
B.呼呼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
C.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
D.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 |
31.
1923年梁启超曾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这段话
A.解释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 B.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 |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转型 | D.分析了新文化运动起因 |
32.
20世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审判》讲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最后他被处死在采石场。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 |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
C.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