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275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追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目的是,不让人民占上风,出现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名称,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政治学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2.
阅读下面图10和图11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稚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 西斯廷《圣母像》,圣母,在基督教里是耶稣的生母,名为玛利亚。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教会占统治地位,圣母像中的圣母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阴沉,不可亲近的。16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

2.单选题(共12题)

3.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4.
如图所示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5.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6.
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据此可知
A.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D.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7.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8.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9.
在明淸小说《红楼梦》和《镜花缘》中,女孩子们走到一起,时常开起“得贵婿”“有姐夫”之类的玩笑,表现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文学具有强烈批判色彩
B.儒家统治地位的动摇
C.文学创作关注百姓生活
D.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0.
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
A.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11.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概念
解释

中外朝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齐民要术》
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①
B.②
C.③
D.④
12.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应“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书法是一种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B.书法者应该性情奔放、不拘一格
C.书法风格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书法者应该致力于身心的修养
13.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评论道:近代某科学家将天体、地球联系在一起,并放到整个宇宙体系中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遵守一个定律,并运用数学推理予以证明。该科学家
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发现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C.系统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D.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1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从“师技”向“师道”的转变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