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
历史时期 | 中国 | 西欧国家 |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
③16世纪 |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④18~19世纪 |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 卢梭:“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有人们直接指使,不能被代表。” |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
2.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在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时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请回答:(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2.单选题- (共20题)
3.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
4.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
5.
“这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下启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能为17世纪成为“很紧要的一个时期”奠基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展 |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D.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
6.
有西方学者指出:“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情,信仰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学者所说的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
B.宗教权威地位的不断动摇 |
C.启蒙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 |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
7.
“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日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主非最佳选择 |
B.直接民主不能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利益 |
C.民主政体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
D.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
8.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
9.
湖北省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是


A.甲: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 |
B.乙: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C.丙:管窥古罗马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 |
D.丁: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 |
10.
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表明伏尔泰
A.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 |
B.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 |
C.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 |
D.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 |
11.
路德教认为,“当教皇的行为违反《圣经》的时候,教皇及各级天主教会、各种宗教仪式在人得救的事业上没有任何作用”。材料实质上否定了
A.教会的存在价值 |
B.《圣经》的存在价值 |
C.教会的宗教权威 |
D.《圣经》的宗教权威 |
12.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
C.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
13.
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这是一条原则。”下列最符合该原则的理念是
A.天赋人权说 |
B.教随国定论 |
C.宗教自由观 |
D.社会契约论 |
16.
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
17.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的本性”,认为研究自然不会使人获得真理,心灵才是万物的原因和依据。这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对道德的追求 |
B.关注人类社会和认识自己 |
C.认为理性高于感觉 |
D.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
18.
但丁一生作品甚多,爱情诗歌《新生》,哲学诗歌《宴会》,抒情诗《诗句集》,长诗《神曲》等。他的文学作品
A.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
B.设计了三权分立社会制度 |
C.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束缚 |
D.体现了对上帝信仰的削弱 |
20.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 B.《九章算术》、罗马法 |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 D.《春秋繁露》、《理想国》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