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宋·包拯《包拯集》
材料二 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论述家训变革的表现。
2.单选题- (共9题)
A.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 |
B.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了挑战 |
D.享乐主义社会新风气的形成 |
A.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 | B.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
C.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 |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 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
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D.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B.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A.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
B.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
C.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
D.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