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材料一 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学”的,“为学”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请问答:(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8题)
A.宗法观念的削弱 |
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
C.程朱理学的影响 |
D.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
A.“天人合一”思想 |
B.“弃恶从善”思想 |
C.“天人感应”思想 |
D.“君权神授”思想 |
A.忽视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B.其思想带有浓厚理性色彩 |
C.以怀疑的态度向传统提出挑战 | D.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 |
A.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D.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A.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
B.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
C.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
D.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
A.构建民权政府 |
B.批判神权统治 |
C.鼓吹人性解放 |
D.主张自由平等 |
A.传统观念影响小说创作 |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
C.封建君主制度日益衰落 |
D.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
①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岸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汉惠帝刘盈带皇后嫣儿在院中放烟花
③年迈的康熙皇帝兴高采烈地点看京剧名段《斩马谡》
④乾隆皇帝仔细研究《清明上河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造纸的原料来源丰富 |
C.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 | D.书写材料出现了革命 |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B.互联网发展完全颠覆了传统行业 |
C.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
D.互联网的发展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
B.科学家艰苦的实验钻研 |
C.人文主义的推动 |
D.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A.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在生物界占主导地位 |
B.教会垄断教育和精神统治权,宣扬创世说 |
C.基督教的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 |
D.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 |
A.民族危机的严峻性
B.救亡图存的重要性
C.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D.抵御侵略的可行性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的土地革命 |
B.洪秀全的平均分配土地 |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D.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获得支持者 | B.分化统治者 |
C.阐明民族国家观念 | D.驱逐外国势力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