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破解中国问题的核心策略。根据材料四分析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五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认识新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书》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革命党倾覆满清,目的所在,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革命党之誓约“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也。——孙中山
材料四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破解中国问题的核心策略。根据材料四分析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五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认识新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8题)
2.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
B.始皇帝焚书坑儒 |
C.汉武帝独尊儒术 |
D.司马迁撰《史记》 |
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4.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
B.绘画技术进步 |
C.政治权力干预 |
D.儒家思想影响 |
5.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
6.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
7.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
8.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
C.现实统治需要 |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9.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10.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11.
鲁迅先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去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这充分说明
A.国家衰弱落后,宗教神学禁锢 |
B.环境制约科技,中西走向反差 |
C.君主专制加强,科技旁门左道 |
D.政府闭关锁国,缺乏对外交流 |
12.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
13.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4.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
B.批判封建伦理 |
C.反对西方民主 |
D.传播马克思主义 |
15.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
16.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 B.社会史观 |
C.近代化史观 | D.全球史观 |
17.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18.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19.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