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实,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1)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材料一 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实,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摘编自(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时间 |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
1840-1911年 | 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并撰成《铸炮铁模图说》;李善兰得知西方“制器考天皆用重学”,翻译《重学》;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华蘅芳研制成功配制火药用的镪水 |
辛亥革命后 | 学生纷纷出洋学习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拯吾中国也”。李四光原立志学习造船,并在日本学习了3年造船技术,知晓造船需要钢铁,钢铁需要采矿技术,于是进入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习一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又转到地质系学习 |
20世纪30年代 | 竺可桢说:“我们要讲飞机救国,就得迎头赶上,要迎头赶上就非去研究大气力学和建筑风管不可。而且要制造飞机,必须有适当之原料,要谋飞机行动的安全,非有敏捷精确的天气报告不可,这又要靠地质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气象学家的研究。所以飞机救国,必须从研究科学入手。” |
——根据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绘制
材料三 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
(1)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据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2题)
3.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
4.
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
5.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
C.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
D.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
6.
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
D.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
7.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
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
8.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
9.
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彻底改造旧教育 |
B.对教育拨乱反正 |
C.提高了教育质量 |
D.收回了教育主权 |
1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说明高等教育
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
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
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
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
12.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念的喜爱。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现象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
13.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据此可推知,当时
1977年8月 | 召开了科学教育座谈会 |
1977年12月 |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
1978年3月 | 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
1982年底 | 科技界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
据此可推知,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遭否定 |
B.思想解放助推科教改革 |
C.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
D.经济发展急需科教人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