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25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按照启蒙大师们的看法,在治理国家方面,科学比宗教更适于当参谋。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海顿在……《创业》中写道:“天空向我们揭示神的荣耀”。有些人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
——[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大师们”所设计的“完美的世界”有哪些突出的特征并说明其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32题)

3.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4.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B.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5.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D.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6.
在政治主张方面,智者学派提倡过激的民主政治,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公民的政治权利;而苏格拉底则主张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寡头政治。这说明苏格拉底
A.反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望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B.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民主制度,注重道德建设
C.反对过激的民主,认为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
D.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资本主义专制,实施仁政
7.
历史学家阎步克曾说,“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方针实际是“儒表法里”。不仅汉武帝兴功用法,任用酷吏,汉宣帝亦“所用多文法吏”,且公然申明“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汉代
A.继承秦制,融合儒法思想B.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德教”,采用“周礼”D.完全采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
8.
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批判专制统治
B.倡导人性解放
C.捍卫人道精神
D.呼吁宗教宽容
9.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自由平等
10.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11.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近代化的进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D.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12.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B.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13.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B.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14.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15.
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
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C.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D.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16.
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但是,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法律的正义是“诉讼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获得的后果或判决。这表明柏拉图认为
A.法律与道德两者相辅相成
B.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
C.只有法律能保障杜会公道
D.法律正义服务于道德正义
17.
启蒙运动时期,一位推动者这样归纳自己的诉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约翰赫期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表明他反对
A.因信称义
B.天赋人权
C.君权神授
D.崇尚科学
18.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19.
“神学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威力,但是17世纪的神学却有了‘双重性格’:除了继续充当上帝存在的卫士之外,它还需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这说明
A.“理性王国”成为共识
B.封建神学开始受到冲击
C.科学思维影响社会进步
D.教会支持自然科学发展
20.
学习文艺复兴时,有同学发现:但丁、彼特拉克等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是基督徒,拉斐尔等人画的主要还是宗教画。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他们抨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他们用人的眼光来看这一切
C.当时他们总想着彼岸,想着天国D.画是宗教画,但他们想到的是现世
21.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到了希腊人那里,我们马上便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家里一样。”这句话旨在说明希腊文明奠定了欧洲人的
A.社会习俗
B.道德规范
C.法律秩序
D.精神基础
22.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恩格斯这段话肯定的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
C.科学社会主义D.启蒙运动
23.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24.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成本的降低
25.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26.
明末清初的傅山(1607~1684)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据材料分析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不正确的
A.赵孟頫出仕元朝导致他的书法艺术水平下降
B.傅山的评价受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的影响
C.赵孟頫书体特征以行书见长
D.赵孟頫前期书法特点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27.
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西游记》
B.《红楼梦》
C.《三国演义》
D.《封神演义》
28.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査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最能支撑李约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
B.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
C.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
D.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
29.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0.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材料中“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是
A.量子论的提出B.蒸汽机的改良C.经典力学问世D.相对论的创建
31.
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
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
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
普朗克曾写道,“我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不管那代价有多高。”普朗克旨在说明量子论
A.是对前人理论的突破B.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C.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诞生的偶然与必然
33.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34.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