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某著作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2.
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请问答:(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指出:“我们应该记住,大一统国家基本上是消极组织。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它们都几乎着魔似的追求不朽,它们的国民不仅希望而且热烈地相信这种组织会永远存在于世,但是在局外人看来,大一统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它们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国家与文化创造力”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指出:“我们应该记住,大一统国家基本上是消极组织。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它们都几乎着魔似的追求不朽,它们的国民不仅希望而且热烈地相信这种组织会永远存在于世,但是在局外人看来,大一统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它们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国家与文化创造力”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9题)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
5.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
C.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
D.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
6.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后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
B.儒家思想的自我调整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7.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 |
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 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
8.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
9.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 |
B.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 |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
D.认为人是哲学研究的主体 |
10.
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认识论 |
B.实际提倡运用人自己的理智 |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
D.肯定人性,反对基督教神学 |
11.
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
A.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 |
B.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 |
C.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 |
D.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
12.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提高了世俗封建主的地位 |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
D.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 |
13.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 B.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
C.影响了西方议会制度的建立 | D.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
14.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A.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
B.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
C.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
D.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
15.
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
B.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
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
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
16.
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
B.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 |
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
D.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
17.
“这本史诗般的巨著以白话文而非文言文写就。全书中出现了400多个人物,以一个贵族家庭中的两个分支为主线,……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这本巨著
A.树立了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楷模 |
B.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和乡绅的生活和心理 |
C.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
D.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弱的必然历史命运 |
18.
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
B.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
C.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
D.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
19.
《科学的旅程》介绍某一理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这一理论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
C.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 |
D.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
20.
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
B.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
C.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
D.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
21.
18世纪60年代,瓦特将蒸汽机的动力由原来的直线运动改为连续的均匀的直线运动,改进之后的蒸汽机可以连续不断的驱动其他机器的工作。这一成就
A.推动了工业摆脱自然条件限制 | B.使人类摆脱之前的乏动力状态 |
C.颠覆了人类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 D.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跨越式变革 |
22.
牛顿力学使人们相信,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只是一个遵循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这使人们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寻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这说明
A.牛顿力学摧毁了宗教神学的信仰观念 |
B.牛顿力学计算出自然宇宙的运行法则 |
C.牛顿力学推演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
D.牛顿力学提供了认识社会的科学精神 |
23.
1862年,马克思在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说到,“重新阅读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
A.生物进化论得到了英国社会的认可 | 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C.进化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
24.
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
25.
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这说明
A.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 |
B.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 |
C.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
D.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
26.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
B.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
C.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
D.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
27.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
B.主张救亡图存 |
C.反对民主革命 |
D.启蒙了国民觉悟 |
28.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
B.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 |
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
D.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
2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遭受重大挫折,这更坚定了邓小平深化经济改革的决心。随后邓小平
A.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B.确立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 |
C.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新制度 |
D.考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 |
30.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的战略,第一步……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据此判定下列哪个选项与两步走战略相匹配
A.渡江战役三大改造 |
B.抗日战争土地改革 |
C.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
D.国共对峙土地革命 |
31.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又赞扬太平天国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纲领上的一致性 |
B.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
C.二者革命前途上的一致性 |
D.二者革命立场上的一致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