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 《每日一题》一轮复习-每周一测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2531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中国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也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大约每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即20—30年间,中国就要更迭和流行一种新的文化思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上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并归纳这一进程的特点。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程度逐渐加深的原因。

2.单选题(共12题)

2.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章“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无产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其意为
A.关注工人运动B.声援五四运动C.促成国共合作D.号召武装暴动
3.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想的影响
A.三民主义B.民主科学思想C.马克思主义D.***思想
4.
陈独秀说,“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可见,陈独秀意在
A.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反孔批儒以开民智
C.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治国之术D.全盘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5.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批判儒家传统道德B.理性选择西方文明C.效法英国立宪政体D.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6.
康有为宣称,孔子以“布衣改周之制,本天论,因人情,顺时变,裁自圣心”,孔子的“托古”,是为了“改制”;作六经,是为了“拨乱世,致太平”,是要“以春秋继周,改周之制”。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提高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B.借孔子为宣传维新思想服务
C.与革命派进行舆论斗争D.鼓动更多的人实行君主立宪
7.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D.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8.
原本应该在1919年5月份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因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而延期了。1919年9月,当读者们翻开这期杂志时,发现整本杂志都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下列哪篇文章发表在这期杂志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9.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10.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西方文明的冲击
11.
康有为曾对五部重要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这些注解的特点是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他在这些注解中认为儒学非但不与近代宪政民主制度相矛盾,反而可以成为后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
A.获得西方支持
B.宣传维新思想
C.弘扬传统文化
D.引进西方文明
12.
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13.
中国近代译著的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1861—1895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
A.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兴盛
B.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C.“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D.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