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4题)
1.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2.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
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
3.
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
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
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
4.
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这说明报刊
A.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
B.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办刊宗旨 |
C.对司法案件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 |
D.发挥了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
5.
中国新闻网《2013年中国式婚姻状况调查白皮书》:“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同意接受与外国人结婚。材料反映了
A.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
B.对中国传统婚姻的彻底摒弃 |
C.女性社会地位太大提高 |
D.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6.
据统计,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苏联所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斯大林曾做过公正评价。他认为,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援助下建立起来的。对此,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苏美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对双方均有利 |
B.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
C.意识形态的矛盾对国家间的经济交往影响不大 |
D.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激化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 |
7.
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
8.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推行“新经济体制”,给企业的计划指标由原来的近30个减少为9个,国家拨给企业的资金南企业自行使用支配,企业经理有权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形式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这反映出“新经济体制”
A.有利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
B.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
C.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D.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9.
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大部分进程。“另-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A.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
B.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
C.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 |
D.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
10.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
11.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
12.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
B.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
C.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
13.
2017年11月20日,阿姆斯特丹和巴黎通过最后一轮投票的抽签争取到了离开伦敦的两大欧盟机构:阿姆斯特丹将迎来欧洲药品管理局,巴黎将迎来欧洲银行管理局。因为接待这些机构及其雇员和分支会带来相关的经济影响,竞争十分激烈。据此可知
A.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 | B.欧盟经济一体化红利仍具吸引力 |
C.欧盟内部分裂白热化 | D.英国脱欧对欧盟带来了致命打击 |
14.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戴高乐则表示,“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法德的和解
A.消除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 |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
C.促进了西欧经济联合的进程 |
D.表达了消除民族主义的设想 |
15.
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 B.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
C.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 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
16.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
17.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
18.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总是喜欢写人跟命运的抗争,在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就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这说明
A.知识来自人内心的美德 |
B.西方民主政治初步发展 |
C.宗教的权威受到普遍质疑 |
D.希腊人文主义源远流长 |
19.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
B.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
20.
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
21.
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主张均反映出
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
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
22.
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A.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
B.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
C.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 |
D.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
23.
两汉时期,在“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观念的影响下,当时有“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之说。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据此可知
A.两汉时期社会风气淳朴 |
B.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达 |
C.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
D.儒家思想关注身后世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