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2.单选题- (共5题)
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4.
(2017年湖南师大附中摸底)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B.改变分配方式 |
C.增强企业活力 |
D.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5.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
6.
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