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1日至17日,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神舟九号任务完成,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5年9月20日7时,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中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一道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从发动机到商业应用实现质的飞跃。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
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空间实验室任务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至今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 401—1000年 | 1001—1500年 | 1501—1840年 |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 70% | 58% | 29% |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1日至17日,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神舟九号任务完成,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5年9月20日7时,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中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一道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从发动机到商业应用实现质的飞跃。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
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空间实验室任务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至今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郭沫若与范文澜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是,他的见解被错误地当成“新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批判。
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戏剧被斥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勒令停演,1965年以前拍摄的电影几乎都被认为有问题而停止上映。
材料四《牧马人》《老井》等优秀电影上映,影视艺术突飞猛进,传统剧目如《李慧娘》《白蛇传》等重新登上戏剧舞台……
请回答:
(1)结合“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程分析四段材料发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贯彻“双百”方针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郭沫若与范文澜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是,他的见解被错误地当成“新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批判。
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戏剧被斥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勒令停演,1965年以前拍摄的电影几乎都被认为有问题而停止上映。
材料四《牧马人》《老井》等优秀电影上映,影视艺术突飞猛进,传统剧目如《李慧娘》《白蛇传》等重新登上戏剧舞台……
请回答:
(1)结合“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程分析四段材料发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贯彻“双百”方针的重要意义。
2.单选题- (共19题)
4.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
5.
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时间(年) |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 录取人数(万人) | 录取率(%) |
1977 | 570 | 27 | 5% |
1978 | 610 | 40.2 | 7% |
1979 | 468 | 28 | 6% |
1980 | 333 | 28 | 8% |
1981 | 259 | 28 | 11% |
1982 | 187 | 32 | 17% |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恢复高考制度 |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 |
6.
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科技成就是
A.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B.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
7.
下图是2009-2013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规模及增长情况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


A.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
B.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年增长率逐年提升 |
C.我国互联网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
D.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8.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开始认识到苏联对科学、文艺问题的简单做法的危害,并于4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提出“双百”方针的目的是
A.消除苏联科学文艺影响 |
B.纠正思想领域错误做法 |
C.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
D.实现我国社会制度变化 |
9.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
10.
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些“惊人”创举有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一五”期间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③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一五”期间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③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1.
20世纪60年代,***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
C.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1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
B.抛弃了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 |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
D.推动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 |
13.
“银河一1号”作为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技术指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成为国家战略武器研制、国民经济的预测、能源开发、天气预报、图像分析及各种科学研究的计算工具。这说明“银河一1号”
A.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大 |
B.加速国家工业信息化发展 |
C.使中国计算机技术领先世界 |
D.推动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
15.
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现象表明我国
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
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
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
D.文艺创作愈加多样化和大众化 |
16.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7.
(题文)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
B.信息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媒介 |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18.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上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农业生产合作社要社社有中学;十五年内要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突出反映了
A.教育领域的大跃进趋势 |
B.教育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
C.基础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
D.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
19.
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位感动中国当选人物,人们形容他“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是因为他( )
A.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
B.研制出“银河—Ⅰ 号”巨型计算机 |
C.育成杂交水稻 |
D.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 |
20.
“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一主张
A.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C.推动了民族政治建设 |
D.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21.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 |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