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更加思辨化,逐渐成为官方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材料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材料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的思想?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并分析此派别认识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的思想?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并分析此派别认识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主张,但没有得到答复。1903年1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认为:“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5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1894年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20世纪初孙中山的思想有了怎样变化?
(2)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成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分别简述其意义。
材料一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主张,但没有得到答复。1903年1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认为:“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5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 发表日期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84年6月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 1985年10月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1992年1—2月 |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1894年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20世纪初孙中山的思想有了怎样变化?
(2)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成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分别简述其意义。
2.单选题- (共22题)
4.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B.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C.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
D.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5.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
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
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
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
6.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
B.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
C.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
D.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
7.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8.
莎士比亚(1564~1616)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李军同学从中得出“莎士比亚宣扬‘理性’,他是启蒙思想家。”该推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
9.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
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
10.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
11.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积极之处在于
A.否定了神的存在 |
B.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 |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
D.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
12.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
B.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
D.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
13.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14.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
15.
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命。”其“思想革命”的意义在于
A.凸显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
B.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
D.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
16.
1781年.人们发现了天王星,但它的理论计算位置与实际观测始终不符。根据科学家的大量计算,l846年,人们终于发现了海王星。然而,海王星的存在并不足以解释天王星轨道所受扰动的程度。于是人们又很自然的推断,还存在另一个行星。1930年,冥王星也被发现了。这种推算的理论依据是
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 |
B.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 |
C.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D.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17.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
18.
“康有为能‘融合各种思想于一炉’……使他能根据中国当时的各种思潮开出立足于孔孟之道而又适应中国当前需要的处方。”这一“处方”的实践对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贡献是
A.首先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 |
B.使中国正式开始了民主化进程 |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
D.诱导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9.
《海国图志》指出:“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A.只主张创办船厂以制造军舰 | B.只求学习外国军事技术 |
C.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器物制度 | D.注意将军事技术和民用事业相结合 |
20.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
C.追求民主与进步成为时代潮流 |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2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22.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井冈山的斗争》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十大关系》 |
23.
孙中山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毕其功于一役”是指
A.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同时进行 | B.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同时进行 |
C.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同时进行 | D.民本主义与民生主义同时进行 |
24.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
25.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3.选择题- (共4题)
27.2017年9月5日至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广西调研时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法律,积极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社会、民生、文化、生态等领域立法,依法支持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