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鹿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75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请回答: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2.单选题(共29题)

2.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4.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5.
“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上述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A.小篆
B.楷书
C.隶书
D.草书
6.
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7.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8.
《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9.
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中的“大雅”源自某朝宫廷乐曲。该朝应是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10.
西晋文人傅威曾经如此评价某项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该发明指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1.
如图是明末清初的一幅写意画,下列选项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具有意境深远的特色
B.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
C.不拘泥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反映出画家多方面的素养
12.
“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出京剧的特点是
A.百戏之祖
B.达到高峰
C.推陈出新
D.日臻成熟
13.
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
A.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
B.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
D.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14.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15.
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
A.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B.马克思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16.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17.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18.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属于
A.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19.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20.
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21.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经世致用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主共和观念
22.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23.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24.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D.开展武装斗争
25.
现在中国政府的理念是:猫的颜色确实重要,现在的目标是找到一只绿色的猫、一只透明的猫。“绿猫”指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起点,过去的发展理念要适时调整。“绿猫”观念主要体现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B.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
C.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D.抛弃旧理念,开创新理念
26.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B.中国完成革命任务标志着***思想的诞生
C.中国革命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D.中国革命要“毕其功于一役”才能取得成功
27.
下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情况。与图中最高峰值A点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D.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28.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B.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C.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
D.在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
29.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30.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3.选择题(共1题)

31.ΔABC 的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 ,若 2ccosAacosB=bcosA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