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2.单选题- (共17题)
2.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十一条:“在法律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条修正案针对的现实状况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
C.外资大量进入中国 | D.乡镇企业的发展 |
4.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包括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5.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
B.促进农业向保障功能转变 |
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D.不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
6.
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因素是( )
①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导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①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导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7.
在1984年启动的城市改革中,各地采取“先放权、再转轨、后简政”的办法,既促进了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轨,又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各省把计委、经委、财办、农办等机构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走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子。这反映出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
B.中国改革的方向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 |
C.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
8.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9.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这一规定出台的背景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广泛推行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 |
10.
1978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天下就大定了。”材料说明中央将
A.增加粮食的供应 | B.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
C.变革土地所有制 |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11.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挑战 | B.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C.国企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 | D.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在我国确立 |
12.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市场和计划都是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走向“淡色”的起点
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淡色中国”的主要方式
①“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市场和计划都是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走向“淡色”的起点
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淡色中国”的主要方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3.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每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认,材料中“包产到户,的经济性成是
A.个体经济 | B.私营经济 |
C.集体经济 | D.合资经济 |
14.
1979年,安徽一位基层干部给中央上书说:“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尽管有人责难它‘糟了’、‘错了’,然而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是‘好了’、‘对了’。”由此可知( )
①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②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
①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②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15.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16.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
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
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
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和联想等企业,都是优秀的民企,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有些行业里是主力军。”该材料可以直接证明(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B.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
D.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